东鹏新材可持续在地行——发现隐藏的“第二座矿山”
矿,是人类当下丰富物质生活的基础。石矿、能源矿、金属矿、液体矿……在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背后,是越发严重的环境负担,也是日益加剧的资源浪费。
全国矿山开采已占用并损毁土地约5400多万亩,每一座矿的开采,都意味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物质资源的浪费。
·立足于当下,溯源过去的深厚沉淀,并对未来生活抱有前瞻性的思考。
面对这一现状,我们思考,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提高“矿”的利用率?如何激发废弃材料的可持续价值?是否能通过工艺创新将固废转变为新的产品?
带着这些问题,东鹏新材踏上了江西在地调研之旅。从江西湖口新材料基地出发,一路向南,探寻在地矿山的可持续价值,发现隐藏在矿山之间的“第二座矿山”。
进入矿区,团队目睹了自然与人为活动之间的微妙平衡与激烈冲突。
矿山的一道门,仿佛隔着两个不同的世界。葱郁的山林与荒芜的矿山形成了鲜明对比: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村落,生机盎然,甚至可以在水草间看到白鹭飞过;另一边则是岩石裸露的矿山,满目疮痍,在成堆的碎石与荒料之间,难寻生机,唯有忙碌的机械与工人穿梭于此。
巨大的齿轮划过,在大地留下一道道深长的伤痕
每一次矿山的开采,都是对自然的一次“手术”:为了开一座矿,需要掏空山上的土壤与植被;为了采一块料,需要剖出无数的碎石与粉尘。
在这片矿产资源丰富的土地上
不同的矿山都有着类似的“风景线”
在考察与记录的过程中,团队看到了矿区里形形色色的工人。
在大集团的大型矿山,机械化程度高,工人们基本上采用矿山机械进行作业,且在安全警示、作业模式等方面更加系统全面。
而在一些投入低的小型矿山,由于作业机械的缺乏,工人们需要通过传统的“打石”手法来协助荒料开采,不仅效率低、体力消耗大,也伴随着安全隐患。
在充满着破坏的环境下工作,除了疲惫,工人们有着各种的不安,担忧矿山作业的安全,担忧粉尘带来的健康问题,更担忧有关单位对环保问题的督查。
“你们拍这个是为了什么呢?这也没什么好拍的吧?”尽管团队解释了此行的目的,以及废弃余矿可持续利用的想法,工头依然对我们的调研行为感到费解。
太阳光照经过裸露矿石的反射,会让人目眩且倍感炎热。为此,部分矿山会选择在短暂傍晚时分进行打石,以规避高温影响,但也意味着工人需要在入夜前集中进行高强度劳动。
伴随开采活动的进行,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边角料和废弃石料。这些被遗弃在山地与田野间的碎石,成为了环境的一道伤痕,引人深思。
系统化的大型矿山会对部分余矿进行破碎分级,作为基建材料使用,但依然有大量余矿难以回收。而小型矿山,在循环利用方面处于空白。
不管大小,无论造型,只要不是一块完整的“料”,那就是矿,就会被定义为“废弃”、“余料”。哪怕从物质上来说,其与完整的石料并没有区别,也“人为的”失去了作为材料的价值。
这些矿只能堆积在矿区一角
日积月累,慢慢堆成一座新的“矿山”
这次的在地矿山之行,团队看到了三种矿:矿,被日以继夜地开采挖掘。矿,被遗弃在角落,累积成山。「矿」,静待第二次挖掘。
“人就觉得这个东西我自己用不上它了,所以它是废弃物。”与团队同行的许刚老师说道。
没有不好的资源,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。在传统观念中,“废弃”往往被视为无用的代名词。然而,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,“废弃”仅仅是一种阶段性的状态而非终点。
这些别人眼里的“废弃”,在团队看来,却蕴含着新的生命与有待激发的可持续价值。通过产业协作与工艺创新,完全有可能将废弃矿物转化为具有生态、经济和社会多重价值的宝贵资源。
矿山里,废水掩盖了的石材的艺术价值
如同被弃置一旁的余矿,等待着被发现
很多固体废弃物,在产业协作与工艺创新的助力下,可以焕发新生。例如,通过微生物处理、生物圈构建等技术手段,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,还能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。
这些实践不仅改变了对“废弃”的传统认知,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,通过对物质的再利用和再创造,形成新的物质形态,让创新的无限性产生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。这,便是一种“可持续”。
调研期间,团队采集了多种在地矿山的余矿样本,并送往东鹏湖口基地进行分析研究与材料试验,依托基地的产业优势以及过往“在地生成”的技术经验,探寻其作为产品与艺术作品原料的可能性。
让曾经的“废弃”转化为兼具美与实用的可持续材料,并用材料与设计,链接可持续生活。
单次的可持续实践或许微不足道,对比矿区每天产生的固废量,东鹏新材团队能够回收利用的确实有限。
然而正如那句“踏上取经路,比抵达灵山更重要”。对于深陷气候变化与生态破坏的我们来说,踏上可持续之路,比真正实现可持续生活更重要。
通过此次考察,我们意识到,全球化与在地性并非相互排斥,而是相辅相成、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。 面对全球资源紧张的严峻挑战,东鹏新材以实际行动探索废弃矿山的再生之路,进一步挖掘人类情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,以此为灵感源泉,创造出蕴含深厚设计美学与文化底蕴的环保新材料,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编织出更加美好的图景。
(转自:东鹏新材公众号,侵删)
发布者:超级管理员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cclook.net